奇异果体育-护士服 白衣天使舞彩袖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今年是这个节日诞生的第101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护士服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护士服装的演变源于公元九世纪,那时,已有“修女应穿统一服装,且应有面罩”(后改为帽子)之规定。现今护士帽乃由此演变而来,它象征“谦虚服务人类”。公元330年时西方的医院主要由教会开办,护士工作主要由修女执行,固有“修道派护理”之称。当时的护理被视为宗教活动之一,修道士们并未受过正式的护士训练,仅凭个人经验和奉献精神。
当时从事护理工作的除了修女外,多为王公贵族妇女,她们大多具有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及热忱的服务态度。因此,当时护理地位极高,也被称为护理的“黄金时代”奇异果体育官方网站-。
在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东征期间,男性更多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来,主要工作是照护伤兵。此时出现一批著名的男性照护团体,如圣约翰骑士团、条顿武士团、圣拉萨鲁斯骑士团等。到14世纪,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一般人认为,只要富有爱心与热心服务的精神就能胜任护理工作而无需接受正式教育,因而阻碍了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护理质量明显下降。
到16世纪初,受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兴起,修道院及教会医院面临瓦解的命运,从事护理工作的修道士和修女有的被杀,有的逃离,修道院的护理工作无人管理,而新医院尚未成立,护理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其后,随着教会医院陆续关闭,许多公立、私立医院成立,这些医院在社会上低薪招募护士,招来的护士主要是缺乏训练的妇女,大部分为生活而工作,更有甚者,护士中还有妓女、酒鬼、罪犯。许多病人因为害怕受,宁可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护理,医院护理逐渐陷入低谷,这200年被称为护理史上的“黑暗时期”。
起初,南丁格尔在照顾战争中的伤员时,也只不过在腰上多系了一条围裙。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公众捐款,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又开创了助产士及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
当时护士学校只招收女性,南丁格尔首创了统一、专用的护士服装,以“清洁、整齐并利于清洗为原则”。早期的护士服不仅要卫生,还要体现出护士的端庄,因此全身上下都裹得严严实实,除了手和脸,什么都没露出来。这种还有个傻乎乎的名字——“发烧防护服”。
南丁格尔毕生培养护士1000多人,英国人把她看作是英国的骄傲,为她在伦敦街头竖立了铜像,并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10英镑纸币的背面。为了表彰她在护理方面的特殊贡献,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辰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南丁格尔时期传统的护士服为白帽、白衣、白鞋,此后世界各地的护士学校均效仿之。美国许多护士学校的服装各具特色,样式不一,且要求在政府注册,彼此不准仿制,并规定不许穿着护士服上街或外出等,相对而言,欧洲的限制就要宽松很多。
1888年,美国的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护士服随之传入我国。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社会对白色有所忌讳,特别是白色的帽子,在很多地方,头上戴白为丧服,因此对护士服和护士帽的颜色异议颇多,护士服的传入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境遇。
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护士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护士”一词由第一位出国接受护士培训的中国护士Elsie MawfungChung提出,并得到一致采用。“护”的意思是滋养或照顾,“士”是学者的意思,护士即一个知道如何去滋养和照顾别人的人。
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陈规陋习逐渐破除,护士帽被赋予高尚的意义,寓意健康和幸福,只有正式护士才有资格戴护士帽,才有资格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然而,就当时而言,因各地气候、习俗不一,护士服并未一致。而且当时男护士的白色着装与茶馆、旅馆、饭庄的长衫类似,常被病人误会。
1928年,第九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上,毕业于北平协和高级护士学校的林斯馨女士提出统一全国护士服装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与响应,并成立研究委员会,专题研究护士服装的样式,并将新设计的样式刊登在护士季报上,要求为全国护士统一制作。1948年,中国护士协会规定,护士必须穿白色服装及戴白帽,护士学校的学生护士穿着蓝白两色。
统一的白色着装让护士职业更加神圣,每逢“国际护士节”,各地的纪念活动庄严肃穆,使人们深切感受到护士形象的美好与护士职业的崇高、圣洁。
护士服属于工作服的一种,具有实用、防护、统一制式等特点,分为护士帽、服装、鞋。其中,护士帽分为燕尾帽和圆筒帽两种。
无论穿着什么样式的护士服,女护士一般戴燕尾帽,男护士不用戴,在必要时(手术室及特殊无菌技术操作时),无论男女护士都戴圆筒帽,这是一次性的。燕尾帽来源于修女帽,一般和衣服同色。护士长的燕尾帽上有蓝条,条越多级别越高,1条是病区护士长,2条是总护士长,3条是护理部主任。
普通的护士服适用于普通门诊、病房和社区服务,它的款式有护士裙服、中长外衣式及上下衣裤的套服式。女护士以选用护士裙服为主,男护士可选用中长外衣式或上下衣裤的套服式。在手术室工作时,护士要穿着手术服,包括手术内衣和手术外衣,戴圆筒帽和口罩。手术服必须是无菌的,能防止交叉感染。
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护士应着隔离服;在预防特殊传染疾病时,要穿着防护服,也被称为特殊隔离服,防止空气传播和接触染,在接送、观察、治疗和护理患者中使用。这种服装为衣帽连体式,由特殊材料制作,它不透空气,可防水,能阻止任何病毒通过。
在护士鞋方面,各医院往往都有统一的要求,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护士鞋,颜色与护士服相一致。为了不影响患者休息,护士鞋为软底、坡跟,而且鞋跟不钉钉,防止走路发出声响。此外,在穿着护士服时,还有很多具体要求,如袜子要穿浅色的,不能化妆、戴首饰等。
护理工作更多是从病人的角度考虑,护士服也应该是有利于为病人减轻压力的。我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奇异果体育官方网站-,护士服装还比较单一、古板,整个医院都是白色一种单调的颜色。进入90年代,受国外的影响及现代私立医院的大量出现,彩色护士服开始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种款式、颜色的护士服,各色样式的护士服装点着美丽的护士。
我国的护士服一般有粉色、绿色、白色三种,也有一些碎花的。产科和儿科的护士一般穿粉红色,这是一种柔和的,象征温暖、和谐的颜色。考虑到儿童对白色容易产生恐惧,粉红色的视觉效果要好很多,可以减轻孩子看病时的恐惧心理。白色是纯洁的象征,一般门诊和病房里都是穿白色的护士服。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护士一般穿浅绿色的护士服,这样的色调可以减轻危重病人的恐惧心理,也代表着生命力强盛不衰。
在世界各国,各种颜色、样式的护士服层出不穷,美国的护士服相对较为随性,夏天有深绿色类似T恤的护士服;在日本有统一的碎花样式的;尤其比较特别的是印度的护士服,加入了传统服装纱丽的成分,显得别具民族特色。不过纵观各国的护士服,仍是以传统的白色为主。
今年5月底,北京市属医院将全部更换统一的护士服。新的护士服色彩更加丰富,其中门诊护士着白衣,急诊和ICU护士服为蓝色,儿科护士服是果绿色,产科护士服为水晶粉色。同时,设计人员考虑到不同科室特点,对衣服的领型、腰线、袖口、贴兜、功能开口和LOGO识别等进行了专门设计。
此外,新的护士服更加人性化,除普通护士服外,还特别设计制作了便于孕期操作与保护的孕期护士服。新的男女护士鞋具备轻便、防滑、舒适、透气特性,可以缓解护士劳动强度。特别制作的医用防护鞋,除按照功能学设计外,还考虑到降低职业暴露,避免在手术中因锐器坠落造成职业伤害。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被公认为是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富有的英国名门之家,但她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残人,解除他们的痛苦,从小就立志将来成为一个为病人带来幸福的人。当她提出要当护士时,她的父母强烈反对,因为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普遍认为护理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所做的工作。但是南丁格尔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护士职业。
1844年,南丁格尔从英国出发,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医院进行考察,期间在德国接受短期医护培训。1853年受聘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1854年,英国、法国、土耳其和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战场上,英国战士的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
南丁格尔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
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士兵们亲吻她的身影表示敬意,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后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又称“提灯女神”。
1912年设立的南丁格尔奖是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奇异果体育官方网站-,奖励有关国家的红十字会或红十字附属医护单位的护士、志愿助手、积极分子和定期支持者,以表彰他们在战时或平时以特别的献身精神和勇气,为伤、病、残人士提供忘我服务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南丁格尔奖基金由各国红十字会认捐,正常情况下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颁发奖章50枚。我国自1983年首次参加南丁格尔奖评选以来,先后有62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
南丁格尔奖章是镀银的,正面有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肖像及“纪念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年至1910年”字样;反面周圈刻有“永志人道慈悲之真谛”,中间刻有奖章持有者的姓名和颁奖日期,由红白相间的绶带将奖章与中央饰有红十字的荣誉牌连接在一起,同奖章一道颁发的还有一张羊皮纸印制的证书。
伍哲英生于福建长乐,青年时母亲患病无钱医治去世,立志学医。之后,她考入江西九江丹福德医院护士学校半工半读,1915年,伍哲英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攻读护理专业3年,后又转入纽约城妇产医院专攻妇产科护理专业。
回国后,伍哲英与友人到上海筹办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同年,她在上海创建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护士学校,之后又相继创办了南洋护校、济民医院附设护校,并担任校长。
1928年,伍哲英被选为中华护理学会第一任中国人会长。她大力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倡导护士学校推广普通话和学习英语,为我国护理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用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伍哲英投入抗战洪流。她带着一批无家可归的学生到上海第八伤兵医院为抗日伤病员服务,抢救了不少伤兵,被称为火线上的“白衣天使”。伍哲英一生为中国护理事业奋斗,终身未婚,深受护理界的尊崇,被誉为“中国护士之母”。